傷寒雜病論【 卷 九 】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68
太陽病,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。如其未下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鞕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以法救之;渴而飲水多、小便不利者,宜五苓散。
方
【五苓散方】
豬苓
十八銖   
白朮
十八銖   
茯苓
十八銖   
澤瀉
一兩六銖   
桂枝
半兩 去皮  
右五味為散,白飲和服方寸匙,日三服。發黃者,加茵陳蒿十分。
69
脈陽微而汗出少者,為自和;汗出多者,為太過;陽脈實,因發其汗,出多者,亦為太過。太過者,為陽絕於裏,亡津液,大便因鞕也。
70
脈浮而芤,浮為陽,芤為陰,浮芤相搏,胃氣生熱,其陽則絕。
71
趺陽脈浮而濇,浮則胃氣強,濇則小便數。浮數相搏,大便則鞕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
方
【麻子仁丸方】
麻子仁
二升   
芍藥
半斤   
枳實
半斤 炙  
大黃
一斤 去皮  
厚朴
一只 炙  
杏仁
一升 去皮尖  
右六味,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服,漸加,以知為度。
72
太陽病二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陽明也,
調胃承氣湯
主之。(方見前)
73
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與
調胃承氣湯
。(方見前)
74
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,微煩、小便數、大便因鞕者,與小承氣湯和之愈。(方見前)
75
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,心下鞕。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少少與,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與小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大便,但初頭鞕,後必溏,未定成鞕,攻之必溏;須小便利,屎定鞕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(方見前)
76
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裏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方見前)
77
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方見前)
78
發汗,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方見前)
79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方見前)
80
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。其脈不負者,為順也;負者,失也。互相克責,名為負也。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方見前)
首 頁
目 錄
本站仅供中医经方专业人士学习使用! 
shzbl.com
  联系QQ:872873   慎勿轻言医 !
© CopyRight 200-2023, 張仲景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