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閣下查閱瀉心湯 的條文:
《傷寒雜病論》是祖國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,為東漢張仲景(名機)所著。至今流傳的有多種版本,我區挖掘的桂林古本《傷寒雜病論》是其中之一種。本書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書、桂林已故老中醫羅哲初手抄。一九五六年為其子、中醫羅繼壽獻出。本書包括六經辨證、雜病辨證、平脈法,特別是載有六氣主客,傷暑病脈證並治、熱病脈證並治、濕病脈證並治、傷燥病脈證並治、傷風病脈證並治、寒病脈證並治等篇,對六淫病邪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熱等論述較為詳盡,這是本書與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點。同時,書中還列舉了許多病例,並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劑。內容豐富,理、法、方、藥連貫緊湊,理論聯繫實際,至今還是學習中醫必循的一本重要醫著。值得提出的是,在本書左盛德序中說:其師張紹祖是張仲景的四十六世孫,家藏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(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),傳給了他,今左氏又傳給了羅哲初,即為這本桂林古本《傷寒雜病論》。一九六〇年三月曾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,深受讀者歡迎。由於印數不多,不能滿足需要。為應讀者之要求,為了更好地挖掘祖國醫藥學寶貴遺產,使之為中醫臨床、教學、科研服務,特此再版。原手抄本為直排,現改為橫排,藥方後的「右×味」,應為「上×味」,為尊重原手抄本未改。手抄本中的繁體字、異體字,現改用簡化字,如「內諸藥」改為「纳诸药」、「慄」改為「栗」、「疿疒軫」改為「痱疹」、「濇」改為「涩」等,個別已通用又無簡化字的如「鞕」、「疠」、「裩」等字未改;藥方中瀉心湯類中的「泄」字改為「泻」、「黃蘖」改為「黃柏」、「桃核」改為「桃仁」,加注部分的「劈」字等未改。書中一些重複的藥方按手抄本未刪。又原手抄本沒有標點,為了便於閱讀試加了標點,限於我們的水乎,錯漏難免。書後附有從秦代至清代歷代衡量與市秤對照表,供研究書中方劑劑量時參考。 阅读原文
14 熱病,面赤,口爛,心中痛,欲嘔,脈洪而數,此熱邪干心也,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。 阅读原文
49 寒病,胸脇支滿,膺背肩胛間痛,甚則喜悲,時發眩仆而不知人,此寒邪乘心也,通脈四逆湯主之;其著也,則肘外痛,臂不能伸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 阅读原文
28 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,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鞕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;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(大陷胸湯見前) 阅读原文
33 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大者,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。 阅读原文
34 心下痞,而復惡寒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 阅读原文
35 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,痞不解,其人渴,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(方見前) 阅读原文
36 傷寒,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鞕,乾噫食臭,脇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 阅读原文
37 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鞕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,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鞕也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 阅读原文
38 傷寒,服湯藥下之,利不止,心下痞鞕,服瀉心湯不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益甚,醫以理中與之,利仍不止;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故也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;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 阅读原文
42 傷寒,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後攻其痞,解表宜桂枝湯;攻痞宜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。(方見前) 阅读原文
9 狐惑之為病,狀如傷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閉,臥起不安。蝕於喉為惑,蝕於陰為狐。不欲飲食,惡聞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蝕於上部則聲嗄,甘草瀉心湯主之;蝕於下部則咽乾,苦參湯洗之;蝕於肛者,雄黃薰之。 阅读原文
5 心氣不足,吐血,若衄血者,瀉心湯主之。 阅读原文
25 婦人吐涎沫,醫反下之,心下即痞,當先治其吐涎沫,後治其痞。治吐宜桔梗甘草茯苓澤瀉湯,治痞宜瀉心湯阅读原文
首 頁 目 錄


本站仅供中医经方专业人士学习使用!  shzbl.com  联系QQ:872873   慎勿轻言医 !
© CopyRight 200-2023, 張仲景 All Rights Reserved.